未來學與策略思維讀書會
歡迎來到我們的深度學習之旅。今天,我們手中握著兩把探索未來的鑰匙:凱文·凱利(Kevin Kelly)的《2049》,以及史蒂夫·泰格(Steve Tighe)的《Rethinking Strategy》。前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未來圖景,而後者則提供了一套在迷霧中精準航行的羅盤。
YouTube的專訪 🎥
镜像世界、手机消失、人类爱上AI:“硅谷精神之父”凯文·凯利的2049预言【专访】
Beyond 2049: Kevin Kelly on AI, Uncertainty, and the Next 10,000 Days 与凯文·凯利畅聊《2049:未来10000天的可能》
第一幕:沉浸《2049》的世界
學會像未來學家一樣思考
我們的第一站,是凱文·凱利(之後以KK簡稱)的世界。但面對這樣一本充滿顛覆性概念的書,我們該如何高效地吸收,而不是迷失在無數的可能性中?在正式進入之前,我們首先要掌握一套策略性閱讀的方法,這套方法將成為我們未來應對任何複雜知識體系的利器。
第一步:預覽藍圖
閱讀「名家導讀」。這就像在進入一座宏偉的建築前,先看它的設計藍圖。這將告訴你作者的思考框架與核心論證邏輯。
第二步:萃取精髓
精讀「十大核心金句」。這十句話是作者思想體系中的「承重牆」,能讓你快速搭建起對全書核心思想的骨架。
第三步:理解框架
掌握「核心預測框架」。理解作者如何層層推導,建構出他龐大的未來世界。理解方法論,內容就不再是零散的堆砌。
第四步:深入探索
帶著框架去閱讀全文。擁有地圖後,你將從被動的讀者,轉變為與作者進行思想對話的探索者。
《2049》的十大核心金句
這十句話,是KK思想體系中的「承重牆」,是理解他龐大未來圖景的關鍵節點。
1. 下一代平台
到了2049年,大多數智能手機將被智能眼鏡取代。我們將進入一個現實世界與其數位攣生疊加的「鏡像世界」,這將是下一代由AI賦能的沉浸式互聯網。
2. AI的本質
我更願意用「異人智能」來形容未來的AI。它們的思維方式與人類迥異,智能並非在單一維度上進化,而是像動物園中的萬物,種類繁多且各有專長。
3. 人機的終局
生產力是為機器人而設的,而不是為人類而設的。未來人類應專注於那些不注重效率的職業,如藝術、科學、創新和創業。
4. 社會治理
在透明的社會中,監督必須是雙向的「互見性」。你能看到我,我也必須能看到你;機構能監督我,我也能監督機構。
5. 組織變革
未來最主要的組織變革將發生在中層。當中層管理者的職能被AI完美替代後,組織將變得極度扁平化。
6. 教育核心
未來每個人的核心技能,不是數學或寫作,而是知道自己怎樣學習最有效率。掌握「如何學習」的方法比知識本身更重要。
7. 財富再定義
未來我們將重新定義財富,因為我們會意識到與金錢相比,時間更稀缺。財富的多寡將意味著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時間。
8. 中美關係
一種全新的「中美國」分工可能出現:美國是主要的突破式創新者,而中國則是重要的規模化應用創新者。
9. 中國的路徑
中國可能利用AI,將自身打造為一個「終極的訊息化國家」,公共政策基於海量數據的實證而非直覺制定。
10. 預測方法
預測未來的一個重要模型是去觀察富人現在正在做什麼。今天只有富人能享受的服務,在未來會因技術普惠而普及。
KK的核心預測框架
他的預測並非零散的奇思妙想,而是遵循一個嚴謹的「技術平台先行的層疊式推演框架」。
確立「鏡像世界」為未來核心舞台
將「異人智能 (AI)」定義為通用技術
由數據需求引出「透明社會」與「互見性」原則
分析其對組織、教育、醫療等領域的顛覆
套用在中國與中美關係上,推演可能性
《2049》的核心基石
鏡像世界 (Mirrorworld)
KK預測的起點,是一個全新的數位基礎設施,它將徹底取代我們今天的智能手機互聯網。這不是VR或元宇宙,而是一個與現實世界1:1對應、永久在線、無法登出的數位攣生層。它的價值在於增強現實,而非替代現實。
實現前提:
- 物理世界的完全數據化: 透過無數感測器360度捕捉現實世界的一切。
- 極度廉價且無所不在的AI: 作為世界的生成引擎,處理、渲染海量數據,並確保其遵循物理定律。
《2049》的核心引擎
異人智能 (Artificial Aliens)
我們必須拋棄對AI擬人化的誤解。KK認為AI是一種異類智能,其思維方式與人類完全不同,像外星人。智能是多維度的,AI在某些維度(如記憶、運算)遠超人類,但在另一些維度(如常識、創新)則非常脆弱。
核心概念:大小寫創造力
- creativity (小寫): 在現有框架內的組合與優化,是AI正在掌握的能力。
- CREATIVITY (大寫): 開創全新領域的突破式創新,是未來25年人類獨有的價值。
未來的最佳模式是人機共生:人類負責低效的創新探索,AI負責高效的執行優化。
《2049》的社會規則
透明與互見性 (Co-veillance)
AI的定制化服務需要海量個人數據,這帶來了「個人化 vs. 隱私」的根本權衡。KK預測,大多數人將用隱私交換便利,社會將不可避免地走向透明。
然而,單向的透明是數位極權。為了平衡,必須建立互見性的原則,即監督權的對稱:
雙向透明
你能看我,我也能看你。
受益權共享
數據價值回饋給提供者。
申訴與糾錯權
系統出錯時可修正。
可設隱私區
透明並非無處不在。
第二幕:解構《Rethinking Strategy》的羅盤
學會像策略設計師一樣行動
KK為我們展示了宏偉的未來藍圖,但企業該如何具體行動?這時,我們需要策略總工程師——史蒂夫·泰格(之後將以ST簡稱之)的務實羅盤。
ST的核心觀點:我們必須重新框架(Reframe)策略。策略不是一份靜態的『規劃』文件,而是企業最核心的、持續不斷的『創造與學習活動』,是一種動態能力。
《Rethinking Strategy》的方法論
ST的流程旨在系統性地回答所有策略的核心三問:『未來會怎樣?』、『所以呢?』、『現在怎麼辦?』
- 策略挑戰 (Strategic Challenge): 從一個具體的商業問題開始。
- 心智模型 (Mental Modelling): 透過內部訪談,挖掘團隊的潛在假設與盲點。
- 環境掃描 (Environmental Scanning): 有目的地尋找挑戰假設的證據與『感知先鋒』。
- 未來情境 (Future Scenarios): 基於關鍵不確定性,建構四個多元的未來世界。
- 策略定位 (Strategic Positioning): 在不同情境中測試組織的『策略身份』。
- 轉型計畫 (Strategic Plan): 將願景轉化為具體的行動、負責人與時間線。
- 策略監控 (Strategic Monitoring): 持續監控、驗證、刷新策略,形成閉環。
第三幕:巨匠的對話
融合遠見與行動的終極策略
當建築師的藍圖遇上總工程師的施工規範,一場深刻的對話就此展開。
若讓ST來點評KK:從『情報』到『策略』
ST可能會認為KK的《2049》是最高品質的環境掃描情報,但若直接當作企業策略,將面臨風險:
官方未來風險
提供了單一樂觀未來,而非處理不確定性的多元情境。
缺乏錨點風險
缺乏一個錨定行動的具體『策略挑戰』。
由外而內風險
是外部灌輸,而非內部學習與共識的形成過程。
繞過關鍵問題
精彩回答了『未來怎樣』,卻未系統性處理『所以呢?』與『現在怎麼辦?』。
實戰演練:ST如何應用《2049》
假設為一家傳統汽車公司規劃,ST會將KK的洞察作為彈藥,注入自己的流程,基於『數據治理模式』與『核心消費價值』兩個不確定性,建構出四個截然不同的2049年汽車市場:
主題樂園
汽車是進入蘋果/迪士尼獨家娛樂世界的門票。
封閉圍牆花園 極致體驗性奧德賽之旅
汽車是進入開放鏡像世界的入口,汽車公司是體驗策展人。
全球開放標準 極致體驗性家電
汽車是綁定亞馬遜Prime的功能性工具,被生態鎖定。
封閉圍牆花園 無縫功能性網格
移動出行是標準化公共事業,品牌差異極小,競爭在於成本效率。
全球開放標準 無縫功能性KK可能會這樣回應ST:從『規避風險』到『創造未來』
KK或許讚賞ST流程的嚴謹,但認為其核心是『規避風險』,難以創造全新的遊戲。他提出四個『升級補丁』:
理想原型 (Protopia)
策略起點從『解決問題』升級為『創造一個更值得期待的世界』。
必然性 (Inevitability)
掃描核心從『不確定性』升級為『抓住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』。
生成性 (Generativity)
策略目標從『韌性生存』升級為『創造能湧現新物種的平台』。
注入思維模型
將『觀察富人/邊緣/新詞』的具體方法,系統性地注入掃描流程。
最終的綜合:望遠鏡與羅盤
所以,誰是對的?答案是,他們都對。
凱文·凱利給了我們一部望遠鏡,讓我們能看到遠方的星辰,那些將會定義下一個時代的宏偉力量。他讓我們心生嚮往,給了我們探索的勇氣和方向。
史蒂夫·泰格則給了我們一套羅盤、六分儀和航海日誌。他教我們如何測量自己船隊的狀態,如何在變幻莫測的天氣中,規劃出既能抵達目的地、又能躲避風暴的具體航線。
一位偉大的船長,懂得如何同時使用望遠鏡與羅盤。他用KK的遠見來校準自己的夢想與目的地,用ST的流程來規劃每一步堅實的航程。我們的讀書會之旅到此告一段落,但你們真正的旅程,才剛剛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