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需要這套工具?
身為新創或高成長公司的領導者,您面臨的最大挑戰並非「資源不足」,而是「專注力分散」。
市場上充滿了看似誘人的機會,但「在錯誤的方向上完美執行,是新創公司最昂貴的失敗。」
資源分配工具 vs. 策略羅盤
您可能接觸過許多成長策略框架,例如,BCG Matrix的方法論,它從「企業的真實起點」出發(堡壘型、衰退型、流動型),協助一間 既有企業 的CEO,以 由上而下(Top-down) 的視角,管理其「成長組合(Growth Portfolio)」,決定應將多少資源分配到「核心業務」、「鄰近機會」與「新興市場」。
本工具的定位截然不同
它不是一個的「投資組合管理」工具,而是一個 由下而上(Bottom-up) 的「 新事業建構(Venture-building) 」工作流程。它更適用於:
- 新創公司:正試圖從 0 到 1,找到第一個高潛力的產品市場配適(PMF)。
- 高成長企業:欲從 1 到 N,為下一個新產品、新服務或新市場,建立一套完整的致勝策略。
本工具的核心思想
將兩套頂尖的策略理論「串接」成一個可執行的工作流程。
1. 《何處競爭》(Where to Play) - Marc Gruber
- 對應: Tab 1、2、3(探索 → 評估 → 聚焦)
- 思想: 提供一個系統化的方法,協助團隊從「自身擁有的核心能力」出發 ,發散地探索所有 posibles「市場機會(App x Customer)」,接著客觀「評估」其吸引力 ,最終「聚焦」於一個主要機會,並建立敏捷的選項組合 。
- 產出: 一個經過嚴謹評估後選定的「主要市場機會」。
2. 《贏的策略》(Playing to Win) - A.G. Lafley & Roger L. Martin
- 對應: Tab 4(建構)
- 思想: 在您「選定」了主要市場後,提供一個嚴謹的「策略選擇串接(Strategy Choice Cascade)」框架 ,協助您建構一個從「抱負」到「管理系統」的完整致勝 logique。
- 產出: 一套針對該市場、環環相扣、難以複製的「策略活動地圖」。
🧭 快速入門:四步驟工作流程
重要提醒:請務必依照 Tab 1 至 Tab 4 的順序,循序漸進地完成。
- Tab 1:機會集(探索) - 從「核心能力」出發,盡可能地發散,找出所有可能的「應用 x 顧客」組合,並定義其「顧客待辦任務(JTBD)」。
- Tab 2:吸引力地圖(評估) - 針對所有機會,客觀評估其「潛力」(Y 軸) 與「挑戰」(X 軸),找出高價值區。
- Tab 3:敏捷焦點(聚焦) - 做出最關鍵的決定:選擇 一個 「主要市場機會」,並為其他機會定義策略組合(備選、成長)。
- Tab 4:策略選擇串接(建構) - 系統將自動帶入您的選擇,引導您為這個主要機會建構完整的「致勝策略串接」。
Tab 1:探索
您的機會集(Market Opportunity Set)
🎯 目標: 跳出既有框架,系統性地探索所有可能的市場機會,建立您團隊的「機會資產負債表」。
步驟 1:列出核心能力(Core Capabilities)
這是《何處競爭》的起點 。機會 不 始於「產品」,而是始於「您真正擅長什麼?」。
操作: 填入您的團隊或技術所擁有的「核心能力」。
請勿填入「產品名稱」:
(錯誤) 我們的 AI 聊天機器人
思考點: 這種「去產品化」的思考,能強迫您跳出當前的產品框架,打開「認知彈性(Cognitive Flexibility)」,讓您看到能力的多種應用可能。
步驟 2:辨識市場機會(Market Opportunities)
這是一個 能力 x 應用 x 顧客 的矩陣,協助您進行系統化的發散。
操作: 基於上述的每一項「核心能力」,思考它可以延伸出哪些「應用(Applications)」,以及這些應用分別對應到哪些「顧客(Customers)」。
步驟 3:撰寫顧客待辦任務(Job to be Done - JTBD)
操作: 這是 Tab 1 最關鍵的一步。為您在步驟 2 建立的每一個「應用 x 顧客」組合,定義其背後的「顧客待辦任務(JTBD)」。
🚩 關鍵思考點:我為何在此加入 JTBD?
- 與 Gruber 原著的差異: Marc Gruber 的《何處競爭》原著 ,在辨識機會後,便直接進入步驟 2 的「評估」。這是一個非常高效的流程。
- 我為何增補此步驟: 我發現,若缺乏 JTBD 的深刻洞察,直接進行評估,團隊很容易「高估」機會的吸引力。一個「應用 x 顧客」的組合(例如:AI 演算法 x 電商平台)只說明了「 可以賣什麼給誰 」,卻沒有回答最關鍵的問題:「 他們為什麼要買? 」。
- 思想體系橋接(PMF): 我在此處刻意植入了《PMF 產品市場配適》的核心觀念。新創事業必須成為「 止痛藥(Painkiller) 」,而非「維生素(Vitamin)」。JTBD 正是挖掘「痛點」的顯微鏡。若一個機會的 JTBD 模糊不清,或只是個「維生素」,它很可能就是一個「假機會」,應在早期就被識別出來。
🚩 承上:JTBD 對後續步驟的助益
- 助益 Tab 2(評估): 在 Tab 2 中,您需要評估「 購買的迫切理由(Compelling Reason to Buy) 」。若您沒有在 Tab 1 寫下清晰的 JTBD,您在 Tab 2 的評分將會是憑空猜測。
- 助益 Tab 4(建構): 在 Tab 4 中,您需要設計「 致勝之道(How to Win) 」,也就是您的「價值主張」。若您不清楚顧客的「Job(任務)」,您設計的「Value Proposition(價值主張)」便會失焦。
JTBD 句型 [工具內建]
「當...(情境),我想要...(任務),以便...(結果)。」
範例:
- 機會: 智慧客服(應用) - 電商平台(顧客)
- JTBD: 「 當 ... 雙 11 大促期間, 我想要 ... 自動過濾 80% 重複性的退換貨詢問, 以便 ... 我的人類客服能專注處理高單價的客訴,降低營運成本並維持顧客滿意度。」
(錯誤) 我想要一個 AI 機器人。(這是方案)
Tab 2:評估
您的吸引力地圖(Attractiveness Map)
🎯 目標: 將 Tab 1 的「發散直覺」轉換為「收斂數據」,透過視覺化地圖找出最值得投入的高價值領域。
步驟 1:評估市場機會
這是《何處競爭》的核心評估工具 。它強迫您用「外部吸引力」和「內部配適度」兩個維度來客觀檢視機會。
操作: 從下拉選單中,依序選取您在 Tab 1 建立的所有機會,並為它們的「潛力」與「挑戰」評分(低/中/高)。
Y 軸:市場吸引力(Potential)
- 市場規模 / 東風強度: 市場夠大嗎?是否有強勁的外部趨勢(如:政策法規、社會變遷、技術突破) 在推動?
- 購買的迫切理由 / 價值天花板:
⚠️ 關鍵提醒: 這項評分 直接 依賴您在 Tab 1 撰寫的 JTBD 。如果 JTBD 是強烈的「止痛藥」,此項得分就高。如果是「維生素」,得分就該低。 - 經濟可行性: 利潤空間如何?顧客的支付能力與意願(Willingness to Pay)?
X 軸:克服挑戰的難易度(Challenge)
- 執行障礙 / 核心能力配適:
⚠️ 關鍵提醒: 這項評分 直接 依賴您在 Tab 1 列出的「 核心能力 」。您的能力是否能直接應用?還是需要重新打造?(若需重新打造,挑戰就高)。 - 獲利時間(Time to Revenue): 產品開發、銷售週期、市場準備期需要多久?(新創的現金流禁不起長銷售週期)。
- 外部風險 / 護城河潛力: 競爭是否激烈?是否依賴單一夥伴?我們能否在此建立難以複製的優勢?
步驟 2:分析吸引力地圖
操作: 評分完成後,所有機會點將自動呈現在 2x2 地圖上。
解讀四個象限:
- 金礦(Gold Mine)(高潛力, 低挑戰): 您的首選!這表示您有獨特優勢能攻佔一個高價值市場 。
- 登月計畫(Moon Shot)(高潛力, 高挑戰): 高風險、高回報。這需要大量的資源和突破性的創新 。
- 快速獲勝(Quick Win)(低潛力, 低挑戰): 適合做為「灘頭堡(Beachhead)」。雖然市場不大,但能快速帶來現金流或成功案例,作為跳板 。
- 值得懷疑(Questionable)(低潛力, 高挑戰): 應盡力避免 。
Tab 3:聚焦
您的敏捷焦點(Agile Focus Dartboard)
🎯 目標: 做出策略選擇。「策略」不只決定「做什麼」,更要決定「不做什麼」,並為未來保留彈性。
步驟 1:選擇您的主要市場機會(Primary Market Opportunity)
這是整個工具中 最重要的決定 。它將成為 Tab 4 策略串接的核心。新創公司必須「聚焦」,將所有資源投注在一個點上,才有機會穿透市場。
操作: 根據 Tab 2 的地圖,從下拉選單中選擇 一個 您決定集中火力猛攻的「主要市場機會」。
步驟 2:建立策略組合(Strategic Portfolio)
這是《何處競爭》中的「敏捷(Agile)」精髓 。您不能只選一個,而是要圍繞主要機會,建立一個動態的選項組合。
操作: 針對 其他所有 機會,評估它們與「主要機會」的關係。
評估「關聯性(Relatedness)」
- 產品關聯性(Product Relatedness): 兩個機會是否共享相似的技術、資源或供應商?
- 市場關聯性(Market Relatedness): 兩個機會是否共享相似的顧客樣貌、銷售通路或口碑效應?
定義「策略類型(Strategic Type)」
- 備選方案(Backup Option): 如果主要機會失敗,這是一個具吸引力且「風險不相關」的備案。
- 成長選項(Growth Option): 當主要機會成功後,這是一個高關聯性、能順勢拿下的第二個可發展領域。
步驟 3:定義敏捷焦點策略(Agile Focus Strategy)
操作: 決定您要如何配置資源。
三個選項:
- 立即追求(Pursue Now): 與主要機會高度相關,可作為第二戰線「同時」追求。( 提醒: 新創早期應盡量避免,除非資源極度相關)。
- 保持彈性(Keep Open): ( 最關鍵的敏捷策略) 不主動投入資源,但「刻意不關閉」這個選項 。例如:在申請專利時涵蓋此範圍 ,或在建立品牌名稱時刻意保持廣義 。
- 暫時擱置(Place in Storage): 目前完全不考慮。
步驟 4:檢視飛鏢靶(Agile Focus Dartboard)
操作: 系統會自動產生一個視覺化的「飛鏢靶」,總結您的策略。
- 靶心: 您的主要市場機會。
- 內圈(立即追求): 您的第二戰線。
- 中圈(保持彈性): 您的備選與成長選項。
- 外圈(暫時擱置): 您刻意決定「不做」的事。
Tab 4:串接
您的策略選擇(Strategy Choice Cascade)
🎯 目標: 為您在 Tab 3 選擇的「主要機會」與「追求選項」,建構一個完整且邏輯一致的致勝計畫。
💡 關鍵思考點:從「選擇」到「建構」
恭喜您!您已經完成了《何處競爭》(Tabs 1-3) 的「 選擇 」。
現在,您將進入《贏的策略》(Tab 4) 的「 建構 」階段 。
本工具強迫您先完成「選擇」,再開始「建構」,將兩個框架串接起來,協助新創團隊避免資源浪費,專注於可獲勝的路徑上。
步驟 1:致勝的抱負(Winning Aspiration)
這是《贏的策略》的起點 。它不是空泛的「使命」,而是具體的「抱負」。它將是您在面臨艱難抉擇時的北極星。
操作: 填寫兩個問題,定義您的「為什麼」以及「您如何定義勝利」。
步驟 2 & 3(整合):競爭場域(WTP) x 致勝之道(HTW)
操作: 這是您策略的核心。
- WTP(競爭場域): ( 自動帶入) 系統會自動列出您在 Tab 3 選擇的「主要機會」和「立即追求」、「保持彈性」的選項。
- JTBD(顧客任務): ( 自動帶入) 系統會自動帶入您在 Tab 1 為這些機會所寫的 JTBD。( 這再次凸顯了 Tab 1 增補 JTBD 步驟的關鍵價值 )。
- HTW(致勝之道): ( 您的關鍵任務)
- 主要力量(Main Force): 選擇一個您打敗競爭對手的主要力量。
- 策略活動地圖(Strategy Activity Map): 描述您為了支援這個「主要力量」所需要執行的一組「獨特且環環相扣的活動」。
🚩 關鍵名詞:主要力量(Main Force) 是什麼?
這是《贏的策略》中「如何致勝(How to Win)」的核心 。您必須選擇一個明確的 競爭優勢來源(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) 。
兩大基本力量:
所有的致勝力量,最終都源自兩種基本策略:
- 成本領導(Cost Leadership): 您的致勝之道是「擁有比競爭對手更低的成本結構」。這能讓您以更低的價格獲勝,或在相同價格下獲取更高利潤。這 不只是 「便宜」,而是來自於規模經濟、獨特流程、或更優越的供應鏈 。
- 差異化(Differentiation): 您的致勝之道是「提供獨特的價值,使顧客願意支付溢價」。這種獨特價值可以來自品牌、技術、設計、服務、體驗等任何顧客在乎的面向 。
工具中的其他選項: 您在下拉選單中看到的其他選項(如:網絡效應、轉換成本、品牌優勢等),是實現「差異化」(有時也是「成本領導」)的 具體戰術類型 。例如,「網絡效應」是一種強大的「差異化」護城河;「品牌優勢」也是「差異化」的直接體現。
🚩 關鍵名詞:策略活動地圖(Strategy Activity Map) 是什麼?
這個概念源自 Michael Porter(Lafley & Martin 的啟發者) 。它強調「策略」 不是 單一的行動,而是 一套環環相扣、互相強化的活動 。
錯誤的活動地圖: 1. 做好研發 2. 做好行銷 3. 做好客服(這是所有公司都在做的事,彼此沒有關聯)。
- 活動 1: 建立 24 小時內回覆的真人客服團隊。
- 活動 2: 授權第一線客服 500 元的補償額度,無需主管審核。
- 活動 3: 將客服抱怨數據每週回饋給研發團隊,作為產品迭代的強制依據。
思考點: 這些活動是否「環環相扣」?(活動 2 強化了活動 1 的效率;活動 3 讓客服的價值不僅是安撫,更是產品創新的來源)。這個「系統」是否「難以複製」?(競爭對手可以複製活動 1,但很難複製背後的授權文化(活動 2) 和跨部門流程(活動 3))。
步驟 4:核心能力(Must-Have Capabilities)
這是《贏的策略》的第四步 。它將您的「致勝之道(HTW)」與您「必須擁有的能力」進行了殘酷的對標。
操作: 檢視您需要哪些能力來執行您的 HTW 活動地圖。
您的任務(差距分析 Gap Map):
- 自動帶入: 系統會自動帶入您在 Tab 1 所列的核心能力。
- 現有水準(1-5): 誠實評估您目前的能力等級。
- 目標水準(1-5): 為了贏得這場競爭(HTW),這個能力需要達到幾分?
- 差距(Gap): ( 自動計算) 系統會標示出「高」、「中」、「低」的差距。
- 取得方式: 針對「高差距」的能力,您打算如何取得?(內部建立、外部合作、人才招募或併購)。
步驟 5:管理系統(Enabling Management Systems)
這是《贏的策略》的第五步,也完美呼應了《PMF 產品市場配適》的核心觀念:「 新創 = 跑實驗的機器 」。您的管理系統,就是您的「實驗儀表板」。
操作: 策略不是靜態計畫,而是動態的「學習迴路(Learning Loop)」。您需要設計一個系統來驗證您的策略假設。
您的任務: 設計您的「營運節奏」
範例 [工具內建]:
- 頻率: 每兩週
- 會議名稱: 新機會衝刺(Sprint)
- 目的: 驗證 WTP x HTW 的假設
- 輸入: 市場測試數據、顧客訪談逐字稿
- 輸出: 產品迭代決策、調整 HTW 活動
一套完整的 PMF 探索與建構系統
本工具將《何處競爭》、《贏的策略》思想體系融為一體,引導您完成一個完整的策略思考流程:
1. 價值主張配適(Value Proposition Fit):
- 探索: 在 Tab 1 ,透過「核心能力」發散,並用「JTBD」 確保您找到的是一個真實的「痛點」。
- 建構: 在 Tab 4 ,將這個「痛點(JTBD)」轉化為一個具體的「致勝之道(HTW)」,也就是您的價值主張。
2. 市場進入配適(Go-to-Market Fit):
- 評估: 在 Tab 2 ,透過「克服挑戰的難易度」,客觀評估您進入該市場的障礙(如通路、法規)。
- 建構: 在 Tab 4 ,您的「策略活動地圖」必須包含如何建立、管理和激勵您的市場進入通路(例如,夥伴實驗、業務團隊建置等)。
3. 商業模式配適(Biz Model Fit):
- 評估: 在 Tab 2 ,透過「經濟可行性」評估利潤空間,確保「單位經濟效益(Unit Economics)」 為正。
- 建構: 在 Tab 4 ,完整的「策略選擇串接」(從抱負到能力到系統)共同構成了一個難以複製、可持續獲利的商業模式。
最終,這套工具提供的不只是一個靜態的計畫,而是一個用於「 跑實驗 」的動態儀表板,協助您在變動的市場中,系統性地 找到致勝策略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