📊 進階產業分析策略研修

從公開數據到策略敘事的顧問技能

一份為商業分析師與策略顧問設計的互動式學習指南

🎯 課程目標:為何這項技能至關重要?

在資訊過載的時代,能從龐雜、零散的公開來源中,提煉並建構出連貫、具洞察力的策略敘事,本身即是一項高價值的顧問核心技能。

本課程的核心方法論,旨在不需接觸企業內部數據的前提下,僅憑公開資訊就能系統性地剖析競爭者的策略意圖市場動態。這不僅是分析,更是從訊號到洞察,再到可執行藍圖的完整過程。

我們將透過兩大核心案例「糕餅產業」與「咖啡產業」,引導您一步步掌握從宏觀訊號解讀到微觀局中人分析的全方位視角。準備好化身為數據偵探與策略軍師了嗎?

🔬 核心框架:GASC 競爭者心態剖析模型

要真正「看穿」一個競爭對手,光看財報是遠遠不夠的。我們需要一個能剖析其「心態」的框架。GASC模型就是你的X光機,它幫助我們系統性地拆解對手的內在驅動力與世界觀。

GASC 的核心精神:從靜態剖析到動態互動

GASC 不僅僅是用來拆解單一公司。它的真正威力,在於建立一個「雙向比較基準」。當我們同時對我方與競爭者進行GASC分析後,就能看清市場上的「競爭互動格局(Competitive Interaction)」。這意味著我們能開始預測:如果我方採取某個行動,對手基於他的GASC,最可能如何回應?這使得策略制定從被動反應,轉變為主動的「戰棋推演(War Gaming)」。

為了深化這種動態預測能力,我們的競爭者心態知識庫進一步整合了兩份實戰指南:
1. 《競爭對手反應評估指南》:專注於預測對手對「我方行動」的「被動反應」。
2. 《競爭對手策略評估指南》:專注於評估對手發起「主動攻擊」的可能性與方向。
「我看穿你了 GPT」的運作邏輯,便是將這兩份指南的提問框架,內化為其與使用者互動的核心流程,透過結構化的問答,系統性地引導使用者完成一次完整的戰棋推演。

G | 目標 (Goals)
A | 假設 (Assumptions)
C | 能力 (Capabilities)
S | 策略 (Strategy)

G | 目標 (Goals): 公司的驅動力與終極追求

目標是理解對手一切行為的起點。他們的決策最終是為了什麼?市佔率?利潤?還是技術領先?

🔎 數據來源:

公司年報(致股東報告書、未來展望)、法說會紀錄、重大訊息。

🤔 關鍵提問:

公司最重視的績效指標是什麼?管理層的語言模式是聚焦於「成長」、「獲利」、「創新」還是「成本」?

A | 假設 (Assumptions): 公司對產業與世界的根本看法

每個策略背後,都有一套關於「世界如何運轉」的深刻信念。他們相信產業的致勝關鍵是什麼?是通路為王、技術至上,還是品牌決勝?

🔎 數據來源:

年報(資本支出計畫、研發方向)、高階主管公開訪談、產業新聞。

🤔 關鍵提問:

他們大量投資在哪裡?是電商基礎設施,還是實體通路?他們是否收購特定技術的公司?

C | 能力 (Capabilities): 公司擁有的資源與核心專長

能力是策略得以執行的基礎。他們擁有什麼樣的財務實力、技術護城河、或人才結構?這些能力決定了他們「能做什麼」與「不能做什麼」。

🔎 數據來源:

財務報表、專利資料庫、歷史徵才紀錄、供應鏈新聞。

🤔 關鍵提問:

公司的財務實力如何?其人才結構與技術護城河是什麼?他們是在招募數據科學家還是傳統銷售員?

S | 策略 (Strategy): 目標、假設、能力三者的具體行動展現

策略是 G、A、C 三者的必然產物。一個以「市佔率」為目標(G),假設「健康是未來趨勢」(A),並具備「快速產品開發」能力(C)的公司,其策略必然是推出一系列健康導向的新產品。

🔎 數據來源:

綜合以上所有資訊。

🤔 關鍵提問:

綜合 G-A-C,公司最可能採取的行動路徑是什麼?他們的產品、定價、通路策略如何反映其內在心態?

🧠 隨堂測驗:檢視你的分析思維

問題:當你觀察到一家食品公司在年報中反覆強調對「冷鏈物流」與「電商平台」的大量投資,這最可能揭示了該公司的哪一項 GASC 要素?

A. 目標 (Goals):公司的目標是成為物流業龍頭。
B. 假設 (Assumptions):公司假設市場的未來在於「直面消費者 (DTC)」,並試圖繞過傳統零售通路。
C. 能力 (Capabilities):公司的核心能力是物流管理,而非食品製造。
D. 策略 (Strategy):公司的策略是放棄食品業務,轉型為電商平台。

🔄 系統思考:繪製市場動態的因果迴路圖 (CLD)

產業不是靜態的,而是一個充滿互動與回饋的動態系統。因果迴路圖 (Causal Loop Diagram, CLD) 是一張「假說地圖」,幫助我們將看似獨立的市場事件,串連成具有增強 (Reinforcing) 或平衡 (Balancing) 效應的動態迴路。

方法論核心:從觀察到模型的系統化路徑

CLD 的建構並非憑空想像,而是遵循一套嚴謹的方法論。首先,我們從探索式資料分析(EDA)中識別出「異常訊號」,接著透過「溯因推理」形成初步的解釋性假說。這一步的品質,高度依賴分析師的知識庫。我們的《進階產業分析知識庫》便扮演了這個角色,它提供了一系列理論鏡頭(如波特五力、破壞式創新),幫助我們為觀察到的現象找到最恰當的解釋框架。

「產業批命流程 GPT」的設計,正是將這套「觀察→推理→建模」的完整方法論加以程式化。它引導使用者從數據探索開始,權變地選擇理論框架,最終將質化的因果假說,轉化為可被數據驗證的動態模型,確保整個分析過程的嚴謹性與再現性。

(R) 增強迴路 (Reinforcing Loop): 成長的引擎

這是一種「滾雪球」效應。一個變數的改變會引發一系列連鎖反應,最終反過來增強最初的改變,形成正向循環。

【咖啡產業案例】
「便利商店擴展咖啡業務」 → 「咖啡可及性提高」 → 「培養更多每日咖啡習慣的消費者」 → 「整體咖啡市場規模擴大」 → 「為便利商店帶來更多銷售」,這個循環會自我增強,越滾越大。

(B) 平衡迴路 (Balancing Loop): 調節的疆界

這是一種「踩煞車」效應。系統會自我調節,對抗改變,使系統趨於穩定或目標狀態。所有成長最終都會遇到極限。

【糕餅產業案例】
「零售麵包店家數增加」 → 「區域性競爭加劇」 → 「價格壓力或利潤侵蝕」 → 「新店開業速度減緩」 → 「市場趨於穩定」,這個循環會抑制無限制的開店熱潮。

✍️ 互動練習:建構你的咖啡市場因果迴路

理解了迴路的基礎後,來挑戰看看吧!請將下方的「市場事件」卡片,拖曳到右側對應的「動態迴路」盒子中,以完成咖啡產業的動態分析圖。

(R1) 便利商店咖啡成長迴路

(B1) 競爭壓力迴路

🍰 案例研究:糕餅與咖啡產業的策略對比

透過比較兩種截然不同的市場動態,我們可以學習如何彈性運用相同的分析框架,以應對多樣的策略挑戰。(滑鼠懸浮卡片以查看深入分析)

🥐

案例A:糕餅產業

演化中的成熟市場

滑鼠懸浮以翻轉

策略議題:為何製造端成長遠超零售端?

數據顯示「糕餅麵包製造」業銷售額年增11.05%,而「西點麵包零售」業僅增4.92%。

動態假說:

  • (R) 成長引擎:健康意識提升,帶動高價值烘焙品需求,吸引新進者。
  • (B) 市場飽和:零售店數趨於飽和 (年增僅1.08%),競爭加劇,成長來自客單價提升而非店數擴張。
  • 核心洞察:成長動能可能來自大廠透過電商、團購等新渠道擴張,繞過了傳統零售統計。

案例B:咖啡產業

生活風格驅動的高成長市場

滑鼠懸浮以翻轉

策略議題:便利商店咖啡是市場的擴張者還是破壞者?

便利商店的普及化,不僅擴大了整體市場,也對中價位的獨立咖啡館形成了生存壓力。

動態假說:

  • (R1) 市場擴張:便利店咖啡普及,培養了更廣泛的咖啡消費習慣,做大了市場。
  • (R2) 品味升級:市場擴大後,部分消費者品味提升,轉向精品咖啡,帶動高端市場成長。
  • (B1) 競爭壓力:便利店的價格優勢擠壓了中低價位獨立咖啡館的生存空間。
  • 核心洞察:一個參與者的策略,可以同時擴大市場並威脅其他參與者。

📜 方法論實戰:GPT引導全記錄

理論需要實踐來驗證。以下完整重現了運用「產業批命流年」與「我看穿你了」這兩套GPT,從零開始分析一個產業的完整對話引導歷程。這不僅展示了工具的強大,更體現了顧問的思考流程如何被AI系統性地增強。

Part 1: 「產業批命流年」的宏觀市場分析

分析的起點,是從宏觀視角理解整個產業的動態。我們使用「產業批命流年」GPT,依循一套嚴謹的七階段流程,從界定問題、掃描訊號,到最終產出可供數據驗證的假說地圖(CLD)與分析任務書。

階段一:界定分析範疇與核心問題

任何成功的分析,都始於一個精準定義的問題。在此階段,我們的目標是收斂分析的邊界(產業、時間)與核心策略問題。AI扮演著「範疇收斂者」的角色,透過結構化提問,確保分析不會發散。

👋 我是產業批命流年

我的任務是協助您把腦中的抽象洞察,逐步轉化成一份嚴謹、可操作的Power BI分析任務規格書。我們將依循一套七階段流程,從「界定問題」開始。

我想分析「瓦斯爐與排油煙機」產業,時間範圍是「過去三年」。核心問題是:市場成長動能來自何處?

階段二:訊號掃描與探索式資料分析 (EDA)

在形成任何假說之前,我們必須先讓數據自己說話。此階段的重點是從宏觀環境(PESTEL)與微觀數據中,找出「異常訊號」。AI 在此的角色是「數據偵探」,協助我們從公開資訊中,挖掘出可能影響產業的關鍵事件與趨勢。

我已掃描宏觀環境(PESTEL),並整合了市場數據。初步訊號顯示:1. 能源轉型與節能政策是主要推力。 2. 都市化與小宅趨勢改變了產品需求。 3. 消費者健康意識抬頭。

請協助搜尋更精細的數據,例如具體的新建住宅量、住宅執照變化、或業界銷量統計。

階段三~七:從假說建構到產出規格書

這是將發散的訊號,收斂為結構化洞察的核心過程。我們將運用理論框架將訊號轉化為因果假說(CLD),並最終轉譯成一份具體的Power BI規格書,完成從「策略思考」到「數據驗證」的閉環。

接下來,我們將這些訊號,透過理論框架(如:波特五力)建構成清晰的因果假說,繪製成CLD,定義數據指標,最終產出一份包含五個核心分析任務的Power BI規格書,例如任務A-01就是「住宅成長效應驗證」。

Part 2: 「我看穿你了」的微觀競爭者對壘

當分析的焦點從「整個產業」縮小到「特定競爭者」時,我們需要轉換分析工具。此時,「我看穿你了」GPT會接手,啟用GASC框架,進行更具針對性的「雙向比較」,深入剖析競爭者的心態與策略意圖。

步驟 0 & 1:設定比較基準

我們明確定義分析的我方(喜特麗)與目標競爭者(櫻花),並聚焦於「廚電」事業。這是進行深度 GASC 分析的前提。

我想分析喜特麗(我方)與櫻花(競爭對手)在廚電事業的競爭。

🧐 我是「我看穿你了」

好的,我們將使用GASC框架進行雙向對照。首先,櫻花的核心目標(Goals)是什麼?

步驟 2 & 3:GASC 引導式診斷與互動預測

透過對雙方 GASC 的逐一盤點與比較,我們不僅能理解各自的策略,更能預測雙方在市場上的潛在互動與衝突點。AI 在此扮演著「策略教練」的角色,引導使用者完成一次沙盤推演。

綜合分析,櫻花的策略是「上游(製造升級) + 中游(建案/通路) + 下游(AI差異化)」三位一體;而喜特麗的策略特徵是「中低價位市場滲透 + 品類齊備 + 政策驅動的IH差異化」。短期內兩者戰場不同,但中期在「整體廚房」概念上將會正面交鋒。

🔗 範例與實作資源

產業批命流程 GPT

一位結合策略顧問、系統思考專家與數據分析教練的虛擬夥伴,引導您將抽象洞察轉化為可操作的Power BI分析任務規格書。

前往體驗 →

我看穿你了 GPT

您的個人競爭情報策略師,依據GASC框架,協助您剖析競爭對手的思維與動機,並轉化為可追蹤的數據任務。

前往體驗 →

進階產業分析知識庫

本課程搭配的線上知識庫,包含更詳細的理論框架、數據來源與分析技巧說明。

查看知識庫 →

競爭者心態-知識庫

經過知識粹取後的競爭者互動知識庫

查看知識庫 →

GASC 框架實作範例

觀看「我看穿你了」GPT如何實際應用GASC框架,分析櫻花與喜特麗的廚電競爭策略。

觀看範例 →

產業批命流程範例

觀看「產業批命流程」GPT如何從零開始,分析瓦斯爐與排油煙機市場的成長動能。

觀看範例 →

📋 最終產出:為 Power BI 打造的「分析任務書」

所有分析的最終目的,是為了化為可驗證、可追蹤的具體行動。本課程的最終交付成果,是一份結構化的「分析任務書」,它將作為下一階段在 Power BI 實作數據視覺化的直接輸入,確保策略思考能以數據驗證收尾。

一份好的分析任務書包含:

  • 關鍵策略問題: 我們試圖回答的商業問題是什麼?
  • 核心假說: 從 GASC 或 CLD 分析中產生的具體假說。
  • 所需公開數據與來源: 明確指出需要哪些數據,以及在何處取得。
  • 所需轉換/計算: 需對原始數據進行的處理步驟(如計算年增率)。
  • 建議的 Power BI 視覺化圖表: 最適合用來驗證此假說的圖表類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