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 擁抱新營運模式
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,更是組織運作方式的根本革命。告別僵化的瀑布式開發,從「做敏捷」進化到「是敏捷」,打造一個能支持數百個團隊高速創新的強大引擎。
核心理念:從「做敏捷」到「是敏捷」
許多公司導入了敏捷方法(如Scrum),開著每日站會、使用著看板,但骨子裡仍是傳統的指揮控制模式。這就是「做敏捷」(doing agile)。真正的轉型,需要進化到「是敏捷」(being agile)——將敏捷原則內化為組織的DNA,體現在授權、跨職能協作與顧客價值導向的文化中。
Doing Agile (做敏捷)
將敏捷視為一套「流程」或「工具」來遵循。
- 專注於儀式 (Ceremonies)
- 團隊仍在功能穀倉 (Silos) 中
- 由上而下的指令
- 產出導向 (Output-focused)
Being Agile (是敏捷)
將敏捷視為一種「心態」或「文化」來內化。
- 專注於價值 (Value)
- 跨職能的自主團隊
- 由下而上的創新
- 成果導向 (Outcome-focused)
Being agile is about creating an environment of trust and psychological safety where teams are empowered to solve customer problems and deliver value continuously.
— Rewired, Chapter 13
規模化挑戰:如何支持數百個敏捷團隊?
當公司從幾個敏捷試點團隊,擴展到數十甚至數百個時,混亂便開始出現。團隊之間目標衝突、技術債台高築、重複造輪子。為了應對規模化挑戰,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成熟度與目標,選擇合適的營運模式。
🏭 模型一:數位工廠 (Digital Factory)
是什麼:建立一個獨立的、受保護的數位創新單位,集中數位人才,以敏捷方式快速開發新產品與服務。它像是一個與母體稍微隔離的「創新引擎」。
何時用:最適合剛起步、希望在不顛覆現有組織的情況下,快速展現數位成果的傳統企業。
🧩 模型二:產品與平台 (Product and Platform)
是什麼:將組織重構為「產品團隊」和「平台團隊」。產品團隊專注於面向客戶的功能;平台團隊則提供可複用的技術元件與服務(如身份驗證、支付閘道),讓產品團隊能更快地開發。
何時用:適合已有一定數位基礎,希望提升開發效率、減少重複工作的公司。
🌐 模型三:全企業敏捷 (Enterprise Agile)
是什麼:將敏捷原則擴展到整個企業,不僅是IT部門,連法務、人資、財務等後勤單位都採用敏捷方式運作,形成一個圍繞顧客價值流動的動態網絡型組織。
何時用:這是轉型的最終型態,適合數位原生或轉型已非常成熟的公司,目標是實現極致的市場反應速度與組織韌性。
知識測驗:營運模式建築師
您是公司的首席轉型官(CTO)。請根據以下三個不同公司的情境,為他們選擇最適合的下一步營運模式。
情境一:百年礦業巨頭
一家擁有百年歷史的全球礦業公司,營運穩定但效率低下。CEO希望快速啟動數位化,目標是在一年內推出一個預測性維護App,以證明數位化的價值,但又擔心大規模組織變革引發內部反彈。
A. 數位工廠
B. 產品與平台
C. 全企業敏捷
情境二:快速成長的電商平台
一家成立五年的電商公司,擁有十幾個獨立的敏捷開發團隊(負責用戶、商品、訂單等)。但他們發現,每個團隊都在重複開發類似的功能(如搜尋、支付),導致開發速度越來越慢。
A. 數位工廠
B. 產品與平台
C. 全企業敏捷
情境三:成熟的金融科技公司
一家金融科技公司,其工程與產品部門已經高度敏捷化。但他們發現,新產品上市時程總是被法務、合規、財務等傳統部門卡住,這些部門的審批流程長達數週。
A. 數位工廠
B. 產品與平台
C. 全企業敏捷
恭喜!您已是一位合格的營運模式建築師!
您已能根據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與痛點,選擇最合適的營運模式。這是在規模化轉型中至關重要的策略洞察力。
深度解析:敏捷部落的語言
在「全企業敏捷」的世界裡,傳統的部門與職級被一套源自Spotify的、更動態的組織詞彙所取代。理解這些詞彙,是掌握現代敏捷組織運作的關鍵。將滑鼠懸浮在下方的圖形上,探索各個組件的意義。
實戰模擬:敏捷團隊組建器
您是產品負責人,任務是為新的手機銀行App,打造一個負責「帳戶轉帳」功能的敏捷小組 (Pod)。請從下方的人才庫中,拖曳您認為必要的角色,組建一個功能完整的跨職能團隊。